一家刚刚成立四年的民营科技公司,自主研发了“降霾利器”——以超低氮燃烧设备为核心、“脱硫、脱硝、除尘”一体化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并实现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258.29%、2015年经营净利润近3000万元的发展成果,累计拥有自主研发的20项专利,成为国内掌握该项技术的行业翘楚……这些骄人业绩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投入和付出?
近日,记者前往国顺东路首东大厦,采访了上海华之邦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陈宝明。
创业之路源于雾霾爆发
陈宝明是上海理工大学清洁燃烧学博士。
创业之前,陈宝明先后在民营企业、国企上市公司任职,从事过燃烧器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质量管理、市场开拓等工作。
期间,他在繁忙工作之余,在学术研究方面孜孜以求,一直未放弃对燃烧设备的专业研究,迄今为止个人已申请国家专利20多项,全部获得授权。
创业机遇总是垂青于时刻准备着的有心人。2010年底,国家相关部门公布了即将于2011年实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明确了严格控制工业硝排放的相关要求。专注于燃烧设备硝排放控制技术研究的陈宝明,迎来千载难逢的创业契机。
这一年,陈宝明正好32岁,正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博士学位,结婚、买房、育儿花费了工作后所有的工资积蓄,银行卡上仅剩3万元。但经历市场历练的他深知,机遇转瞬即逝、不容等候。下定创业决心后,陈宝明向亲朋好友借了10多万元债务,凑足20万元注册成立了上海华之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创业之初,“华之邦”仅有陈宝明一名“光杆司令”,凭着对专业技术的垄断、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开拓市场的勇气,公司渐渐发展壮大,直到发展成为目前拥有40多名员工的规模。
“华之邦”承接的第一笔订单是中石油的吉林油田热电厂6台220吨锅炉脱硝改造项目,原始硝浓度达320毫克,远远超过150毫克的国家准排标准。陈宝明胸有成竹地签定了“不需要预付款、硝浓度控制在140毫克以内”的施工合同标准。
经一个月时间的个性化定制研发和持续半年的努力,“华之邦”把这个项目做成了样板工程。中石油验收项目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委托当地环保局检测结果显示,仅有17毫克的硝排放量,这一结果令人难以置信。验收人员认定环保局的检测设备出了问题,重新调运两台设备到现场测试,最终检测结果让验收人员翘起了大拇指,“华之邦”品牌就此在业界打响。
经历打击,在困境中崛起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华之邦”也曾深陷发展的困境。2013年,因为承接了中石油一个项目,陈宝明陆续垫资200多万元,其中包括80多万元的外借款。按照合同规定,以超低氮燃烧技术为核心的前脱硝设备运抵现场后,中石油须支付60%的工程款,经验收合格后支付余款。谁也无法预料,随着中央反腐风暴的掀起,中石油工程款审批支付的流程“无限期”延长,工程款迟迟无法到位。而此时,“华之邦”向光大银行借贷的200万元贷款,因为光大银行股票“乌龙指”事件的影响也泡了汤。
陈宝明顿时陷入有生以来最窘迫的困境:办公场地租金无法支付、员工工资没有着落……
就在这举步维艰的时刻,一家持续关注“华之邦”发展的“创业接力”旗下的投资公司向陈宝明伸出了援助之手,也提出了一定的条件:将“华之邦”估值为2800万元,投资600万元资金换取21%的公司股份。
经过艰难的抉择,陈宝明接受了这一投资机会,也提出了“先入资金,再走流程补手续”的要求,双方就此达成投资意向。投资公司的资金注入,让“华之邦”很快起死回生,短短两年内发展成为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
随着全国大范围雾霾爆发,国家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步伐加快,一系列政策规划密集出台。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治理方面最重要的目标性规划“大气十条”。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建国以来最严格的大气环境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随后由环保部等六部委公布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各行业及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更为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使得各工业企业的脱硫、脱硝及除尘改造迫在眉睫。
走出困境后,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的“华之邦”迎来飞速发展契机。中石化燕山石化、中石化塔河炼化、龙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神木恒东电厂、神木德润电厂、神木祥荣电厂、北京京能集团华源供热公司等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相继成为合作伙伴。陈宝明带领的科研团队,同时承担起了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工业锅炉高效燃烧与低排放技术”等项目实施任务,在大气污染治理“科研+实践”专业道路上越走越远。
股权治理,迎长足发展
“华之邦”凭借核心技术优势迅速占据了行业市场,获得客户持续稳定的信赖和支持。在公司飞速发展同时,陈宝明有着更冷静的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新技术产品“降霾利器”的作用,还祖国美好白云蓝天?“华之邦”必须走更接近国际化运营模式的发展道路。
2013年9月,“华之邦”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更名为上海华之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月24日,“华之邦”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成功挂牌,迈出了公司规范股权治理重要的一步。
这一时期,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读博士毕德贵、环境工程专业脱硫脱硝专家周迎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家周海平、燃气超低氮燃烧工程专家徐志斌、审计专家刘鑫等一批加盟“华之邦”的高管,意外收到了公司股权分配“大礼”,“全体员工持股计划”也在酝酿之中,为公司的持续长足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股权分配等现代管理机制激励下,“华之邦”员工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业激情,目前公司已拿到“超低NOX燃气燃烧器”等12项发明、实用新型并获得授权专利(其中半数以上是发明专利)。今年又有“低排放燃气燃烧炉及其助燃空气配置方法”等8项专利正在申报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全球创业周雏鹰奖”、“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利新产品”、“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2015年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等众多荣誉相继花落“华之邦”,陈宝明个人也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等荣誉称号。
今年6月,新华网和新三板智库联合举办的“2015新三板价值排行榜发布会”上,首次对目前的2500余家新三板企业进行财务、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价值分析。在发布的新三板价值排行榜总榜单Top100企业中,“华之邦”名列第九,所处行业排名第一;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名列第六;净资产收益率名列第一。
连日来,公司董事长陈宝明正与深市、沪市证券交易所加强对接,计划从新三板转创业板或主板上市,为“华之邦”长远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特色营销,拓展专业市场
陈宝明的创业理念是着力打造一个“困难共同克服,效益一起分享”的运营团队和“梦想无界、创新为本”的研发团队,充分利用现有经营优势,结合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经营策略,通过资本战略,形成以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公司管理体系。除此之外,“华之邦”的营销战略,在高新技术企业领域也独树一帜。
做精做实每一个项目,打响“华之邦”品牌口碑,让客户成为免费的“宣传员”,是创业者的普遍选择。中石油在“华之邦”实施的吉林油田热电厂第一个样板工程完工后,在公司内部进行了推广,成为最忠实的客户。随后,中石化的订单也接连而至,许多客户慕名而来。
近期,在中美能效论坛和“汲天下智铸创业力”全球创业周活动茶话沙龙上,陈宝明以激情的演讲分享工业锅炉节能技术研究和创业经历。每有这样的创业交流平台,他都不失时机地推介“华之邦”公司及产品。
“目前北京地方标准为每标方降硝至80毫克,‘华之邦’掌握了国内独家技术,可将每标方降硝至30毫克”、“硝排放危害比硫大,具有强腐蚀性,遇紫外线将形成胶状体,吸附小颗粒,产生光化学烟雾,小于2.5微米俗称PM2.5的小颗粒,进入毛细血管不仅影响血液循环,还极有可能导致各个器官发生病变……”在政府部门举办的“银企对接会”上、在“创业之星”演讲大赛上、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理工博士陈宝明经常以声情并茂的演讲推介自己的公司和产品技术,点燃现场嘉宾的创业激情。在拿到“银企对接会”演讲冠军时,得到现场专家评委评价:“技术高新垄断市场、治理雾霾为国分忧、富有激情气度不凡”。
“感谢杨浦区政府、区科委和“创业接力”关注企业发展,让‘华之邦’不仅获得创新基金、专项基金、鼎元基金等政府专项资金和高新企业、高转企业税收政策的扶持,还通过杨浦创业投资项目对接会等平台,拓宽了公司横向交流发展渠道。”据陈宝明介绍,今年9月在陕西省神木县实施的脱硝、脱硫、除尘一体化“近零排放技术”已进入验收阶段,这项日趋成熟的技术将成为公司明年重点推介的项目。截至目前,“华之邦”公司所有项目累计每年减少硝排放量约7万吨,明年可达10万吨。市场发展目标是依托高技术含量竞争优势进军北京,为首都的空气净化作出努力。